网络购物三大陷阱 防骗把好三大关


网购纠纷取证难,调解成功率仅两成———消协揭秘网购三大陷阱nn    水母网4月19日讯(YMG记者 徐睿 通讯员 杨波 东洁)近年来,网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然而,在带来便利的同时,网购也给一些消费者带来痛苦和麻烦。nn    4月1日,烟台市民刘女士在网上花1400元定购一款名牌手机。7日,当快递公司邮递员上门送货时,刘女士签名后打开包装大吃一惊,放在盒里的竟是一个塑料模型。后来,刘女士通过网络数次找卖方,对方却不认账,拒绝赔偿。nn    12日,刘女士诉至芝罘区消费者协会。工作人员调查发现,刘女士是初次上网购物,收货前已上网“确认收货”,并在快递公司《收货确认单》签名。因签名意味买方已“确认收货”,消协只得依法驳回申诉。nn    较之传统商品生意,网购有何弊端?据芝罘区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介绍,网上卖货者往往是一无具体店铺、二又不办执照,在网站注册后,即可开张营业。此类生意皆为幕后操作,经营者来无影去无踪,搀杂冒牌货,又不开发票或有效凭证、店铺网址时常更新,生产厂家多为地下作坊难以查实,买方一旦受骗,无论是消协调解还是工商部门立案查处,均因调查、取证过难,而无从下手。nn    据芝罘区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介绍,消协受理投诉后,只能联系发货地工商局,委托当地工商执法人员协调处理。若验明来货是假的,则由发货公司先行全额赔付或退货;如买方已经银行向卖方全额付款,或在网上“确认收货”,消协将难以依法受理、调解。nn    据悉,芝罘区消协2009年受理9件网购纠纷申诉,调解成功率仅为22%,为消费者挽回的6000元损失,仅是同类普通消费纠纷调解结果的20%。在此,本报和消协曝光几种常见的骗术,希望能够警示市民,谨防受骗。 nn    【陷阱一】售价低廉让人眼馋nn    相比实体店,即使加运费,网店售货价位多数要便宜一半。卖方正是瞅准买方愿贪小利的空子暗做手脚。发的货要么是仿品,要么短斤缺两,有的甚至是空头支票。当买方发觉上当,卖方会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拖延、应付,直至买方筋疲力尽,自动放弃,原先已付货款顺理成章流入卖方囊中。nn    【陷阱二】漂亮图片看后心动nn    网上商品种类繁多,卖衣服、手机、电脑、零食、化妆品的,可谓应有尽有,所附图片精致漂亮。不少人网购之后却常常纳闷:买的货质量比图片效果相去甚远。消协工作人员道出真相:原来,正品货图片经电脑软件加工后,视觉效果就显得做工精致、色彩斑斓。网店将其放在网上作广告,打扮得花枝招展。逛店者看后,很容易心动,坠入卖方所挖陷阱。当买方申诉时,卖方仅凭一句“色差问题”,买方就哑口无言。nn    【陷阱三】狡猾卖方催促收货nn    一些新手不知网购流程,常成卖方猎捕对象。卖方见新手上钩后,就打起算盘,暗中压货不发,不断催促上网确认收货。买方不知其中有诈,经不住卖方百般诱惑,坠入陷阱。卖方一旦收到货款,就迟迟不发货。等到买方恍然大悟,到消协申诉时,已为时过晚有口难辩。nn
注:本文转载自水母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