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销售"未接电话"有埋伏


n     中消协近日发布的统计分析显示,从消费者投诉的问题看,2005年利用广告、电视、网络、邮购等形式欺骗消费者的案件数量有所上升。nn    其中,一些经营者以骗取邮购费用为目的,在媒体上做广告。消费者汇款后,经营者不发货或发假货。在消费者查询时,谎称商品被海关暂扣需要另交费用,或告知原产品已没有,增加费用可提供更好的产品,引诱消费者再次上当。nn     部分电视购物、网络购物的实际效果与广告宣传不符。有些网站提供的产品说明夸大功效,或采取低价诱惑的手段推销二手货与残次品,消费者买到的商品与在网站上看的商品相距甚远。但网上售出产品不承担“三包”责任,很难退换。nn     中消协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,在购买商品前应认真了解网站的资质,对生疏、冷僻的网站应提高警惕,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,避免权益受损。nn     浙江省消费者协会日前称,他们接到的因电话欺诈而导致的投诉日前大幅增加,欺诈手段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:n         ———对方来电,铃声一响就挂,看似普通的手机号其实是收费号码,消费者一旦拨打这个“未接电话”,高额费用随之产生。nn         ———对方谎称是银行核查账户,请持卡人拨打指定的电话确认密码,随后套取持卡人密码,窃取卡中资金。nn         ———对方冒充朋友身份发短信点歌,诱骗消费者拨打高价点歌电话,或是以桃色诱惑引人发短信,使消费者无意中订购有偿短信服务。nn         ———还有一些欺诈短信发生在电视和报纸的互动活动中,这类短信互动活动往往不明示收费方式和收费标准,一旦消费者订制短信,便会被扣除相关信息费,甚至强行包月。nn         消协提醒,消费者如果收到办证、中奖等手机短信,绝不可轻信,更不可回复,必要时拨打客服电话询问;订制手机短信服务时,要注意信息服务商是否提供收费标准,没有明示的,消费者可向电信等行政主管部门投诉。n
注: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 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