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密银行卡欺诈病态内幕


 nn  “您于06年10月10日用工商银行信用卡发生一笔5860元的交易,查询电话8888887……”,在银行卡诈骗的诸多骗术曝光之后,大家基本都把收到这样的短信当作笑谈。nn  但除了这些劣质的骗术,你还可能遭遇难以察觉的银行卡事故,比如此文记载的一些常见场景,我们每个人至少都会亲历一二,别不在意!那么,首先让专家来解释一个老问题:银行卡到底安全吗?nn  银行卡安全吗?nn  案例:nn  记者经过举报者指点,在百度贴吧里输入“银行卡”三个字,出现的搜索结果让人触目惊心,到处充斥着办理银行卡、盗取网银的技术,甚至是贩卖制造银行卡设备的帖子,并都留有OICQ联系方式。nn  记者匿名混在这个由盗窃网银高手、洗钱专家和居心叵测地寻找专家的人组成的OICQ群里10天,几次发现有号称是XX银行的工作人员的网友出入。他们或详细或模糊地介绍自己的工作性质和所在银行,希望在这个群里找到合作伙伴。经常是两个人谈得投契后,就互相加彼此为OICQ好友,单独沟通合作细节去了。 nn  这些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网友,自报的工作单位几乎囊括了目前的几大银行。假如他们是真的,那他们比普通犯罪分子更容易取得用户的账号、身份证及密码,更加清楚账户上的余额有多少、哪个才是目标,更容易将犯罪活动做得滴水不漏。这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每次有银行的工作人员加入该群,都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了。nn  记者看到这些时,除了想看紧自己钱包里的几张银行卡外,不作他想。nn  《钱经》:通过这个案例,可以看到目前做伪卡、盗取网银资料等犯罪行为相当猖獗,老百姓在使用这些电子支付手段时似乎感觉越来越不安全了。nn  潘辛平:信用卡欺诈、网银盗窃等金融犯罪行为是世界性的一个难题,国外甚至有很多专门从事电子金融欺诈、盗窃的组织。随着信用卡在国内越来越普及,暴露出来的问题会更多。nn  应该看到现在国内的银行为防止信用卡诈骗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。 nn  我一个同事跟我讲:在“十一”长假期间,她去外地用信用卡消费了两笔大单子,结果回来买机票的时候发现刷不通了。打电话问银行,银行说因为发现两笔异常交易,又没联系到你本人(打电话关机),为了防止可能的风险,就把卡先停了。nn  这表明银行后台系统在实时的监控用户端行为,一旦发现异常交易行为(与你平常的交易区域和交易习惯不同),就会打电话验证,防止伪卡在进行消费,避免客户资金损失。nn  此外,现在很多银行都可以随时按客户要求调整信用额度,当然不能超过最高限额。这样在平时你可以申请调低透支额度,如果遇到出差、出国等情况,再调高透支额度,这样即使遭受伪卡欺诈,损失也比较小。nn  《钱经》:那些信用卡大盗们都是用什么手段攫取用户资金的?nn  潘辛平:方法很多,可称得上是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。在技术上制作伪卡非常容易,就是一张磁条而已,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盗取用户的资料信息。窃取用户资料信息的途径有的是从银行,有的是从帮助银行处理信息的公司,还有的直接从用户自己。nn  讲一个盗窃组织常用的“开黑店”的做法:开一个店铺,和银行卡组织签订协议。用户到店铺消费刷卡,第一次输入密码信息,但刷卡不通,这时候已经把你的银行卡信息复制了,包括密码、磁条码。再换一个机器重刷一次,这台机器才是和银联相联的正常的机器。你在这次刷卡消费的过程中,所有的资料信息就被盗窃组织轻而易举的获取了,然后他们制作伪卡去交易,都会得到承认。nn  《钱经》:听起来确实是挺危险的,那用户该怎么办?nn  潘辛平:要养成良好的用卡习惯,不要把信用卡随便的借给别人使用。要及时核实对账单上的每一笔消费。而且要经常刷卡,这样银行才能了解你通常的用卡情况,在发生异常交易的时候会打电话进行验证。nn  现在有签名和密码两种验证用户身份的方式。密码卡似乎在使用上更安全,但要注意,窃贼在盗取用户信息的时候往往将密码一起盗取了,就如我刚才提到的那种“开黑店”的办法就可以做到。相比密码卡,签名卡在法律意义上显得更安全一些。如果窃贼用伪卡消费,使用假签名蒙混过关,那么持真卡的用户就可以去找银行,拒绝还款。但如果是密码卡,那么伪卡只要密码通过了,用户就得承担全部损失。美国的银行卡条例就有这样的规定:只要签名不是持卡人自己的,那么当被伪卡诈骗时,持卡人最多只承担50美元的损失,其他的损失由银行和商户分担。nn  《钱经》:除了信用卡以外,网银安全问题也暴露得越来越多,前段时期“网银受害者联盟集体维权”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。nn  潘辛平:在美国,网银欺诈比伪卡欺诈更严重。因为使用网银以前都不需要密码,知道姓名和卡号就行。后来才逐渐的要求加上密码、社会保险号等。nn  网银用户最好要使用数字证书,数字证书是你网上的身份证和电子认证,它保存在一个类似我们经常用的U盘一样的东西上,当你使用网上银行的时候把它插到计算机上,你和网上银行之间进行数字身份证确认。用了数字证书,即使窃贼知道你的卡号、用户名,也不能进行网上交易。nn  《钱经》:面对越来越多的信用卡欺诈和网银盗窃案件,在法律上我们都是怎0
注:本文转载自《钱经》杂志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